王十月
采访前言:据悉,广东省接触职业类危害因素人数约1000万。1989年至2001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4848例,其中新发尘肺病2486例,尘肺病死亡1160例;急慢性职业中毒1656例,死亡107例。职业病,这一吞噬劳动者生命的无形杀手,正一步步紧逼劳动者。而我们为了生活、未来而奔波在异乡与异乡途中的打工兄弟姐妹们,对于职业病的认识与重视却还是相当不够。有的患上了职业病,导致终生残疾,有的被病魔夺去了鲜花一样的生命,却很少有人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已的权益。今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终于正式实施,我们可以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生命权了。为了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工作,本刊记者在职业病防治医院、打工第一线进对众多的职业病患者行了长达数日的跟中采访。采访回来,记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挥之不去的,是几位患有重度职业病患者黯然的目光和她们的生命之花凋谢的声音。
A.小英,过早凋零的花朵 当记者开始写作这篇稿子时,首先浮在眼前的,是一双曾经明亮的双眸。这是一双十九岁少女的双眸,我们可以想像得出,拥有这样花一般年龄的少女,她该拥有一双怎样明亮的眼睛。这双眼睛的主人名叫小英(化名),一个来自湖南怀化的苗族少女。 见到小英,是在省职业病防治医院。当我们走进病房时,她穿着带条纹的病号服,斜躺在病床上,一只纤瘦苍白的胳膊伸在被单外,正在打点滴。另一只手却拿了一本书,正看得入神。小英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进来,只顾埋头看书,看完一页,将书放在胸口上,翻过一页,拿起来继续看,眼圈红红的,终于,两行清泪顺着她苍白、瘦削的面颊缓缓地滑下。这个细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面临死亡还这么从容、这么投入的病人。我们决定采访她。 小英从书上抬起头,看到陌生的我们,不好意思地笑了,她的笑容里,透着一股少女特有的羞涩与清纯。小英将正在看着的那一页折了书角,合上书。我看见了书名是《情深深.雨朦朦》,琼瑶的煸情之作,书的封皮上印着赵薇那永远不知疲倦的笑。得知我们是记者时,小英的脸上立刻漾起了孩子似的笑,高兴地一骨碌坐直了身子,牵动了胳膊上的吊针,痛得小英咧了一下嘴,便安静了下来。说,我看过你们的杂志。 我们的谈话是从小英正看的书谈起的,小英说,她最喜欢看言情小说,常常被书上的爱情故事感动得一蹋糊涂。小英今年才十九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我问小英,有男朋友了吧。小英苍白的脸上泛起了一丝酡红,像一抹美丽的晚霞。小英摇了摇头,叹气,说“没有。十六岁出门打工,便在这间丝印厂做丝印工,工厂不大,但货很多,每天忙得要命,没有时间。”小英说最主要的是她心目中的那种白马王子型的男孩还没有出现。“从医院出去了,我会找一间电子厂或者别的厂,一定要大一点的,这样接触的人才多,也许我就会恋爱的。”小英说得很坦诚,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朦朦胧胧起来。这是个爱幻想爱做梦的女孩。但小英的脸上很快有了愁容。“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好出院,我住进来都快半年了。”小英的眼神黯淡了下去。我的心仿佛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地痛,背过身,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小英不知道,她得的是重度苯中毒引起的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略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和白血病等同的病症,有着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的特点,身患此病基本上很难治愈。而我们已从小英的主治大夫处了解到,小英的病情尤为严重。医生没有多说,但我们从她住的重症病房便已感觉出属于小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或者一年,或者半年,今生她不可能健康活泼地离开这间病房,也不可能品尝那梦中的爱情了。 小英的情绪明显低落了起来,为了治病,母亲已一年没做事,天天在这里陪护着她,厂方迫于压力,支付了医药费,但断断续续的,而对小英的生活费和她母亲的生活费,则不闻不问。我们采访时,没有见到小英的母亲,小英说,母亲又回去筹钱了。 在与小英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小英是湖南怀化人,苗族。读到初中毕业,便没有读书了,出来打工,进了珠三角某镇的这家丝印厂学习丝印。开始是做学徒,帮师傅打下手,小英聪明,手脚又麻利,很快便能熟练操作各种丝印机械、手动丝印、移印、烫金都会。丝印调油、洗版要使用大量的天那水。小英不知道,这种闻起来有一种甜甜的、特殊香味的溶液还有个名字——苯。小英更不知道,长期接触高浓度的苯,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厂方也从未对员工说过这种危害。“要知道这样,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做的。”小英说。其实国家对苯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只要做好正确的防护,保持工作场地的良好的通风状况,这种危害还是可以避免的。小英告诉我们,她工作的车间很小,窗子也很小,根本没不排气扇,更没有口罩、胶手套等必要的防护用具。去年初,小英开始感觉头晕,身上有出血点斑,脸色也变得苍白,有时还流鼻血,最后终于晕倒在了车间,当时医院诊断为苯中毒后才转到这里治疗。记者告诉小英,现在国家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问小英有没有想过去告她打工的那间工厂。小英说“只要老板能出钱治好我的病,再给我一点补偿,我也不想去为难他了。”小英说她最担心的是厂里还有那么多的姐妹,以前就有人发了怪病,经常晕倒,也不知是苯中毒,治都没治就辞工回家了。 这就是我们的打工人,她们是那么的善良,又那么的无知,然而她们的善良与无知付出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在记者动笔整理这篇手记时,我们得知,小英已永远闭上了那双明净的、渴望爱情的双眸。让小英和我们略感欣慰的是她打工的那间老板厂已被当地政府部门进行了严格整改,类似小英的悲剧,因《职业病防治法》的频布实施,不会再在这间厂发生了。那么其它的厂呢?小英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记者想到了《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时评:《比苯更可怕的是………》,时评说:“苯”是一种化工原料,对人体有害,但毕竟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伤害。然而,比“苯”更可怕的是那些要钱不顾人命的个体不良老板和少数官僚的冷漠之心。
B.患难五姐妹,你的未来只是梦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这样五个女孩,在平时的交谈中,她们已不再使用对方的名字,而是以姐妹相称:大姐,二妹的。看她们的那种相濡以沫的样子,你无法相信,她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姐妹。 五个打工妹,她们来自同一家工厂,同一个车间,同一条生产线,只不过入院的时间略有先后而已。出门打工时,她们都对未来有着同样美好的设想,但她们的人生因为职业中毒而改写,她们的未来,也只能是病床上的一场飞翔的梦想。 五姐妹,年纪最大的阿梅(化名)今年三十一岁,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阿梅的是湖北通城人,阿梅说她的故乡是湘鄂边界处的一个很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迷人的竹海,云遮雾绕的九宫山。我们见到阿梅时,她正和年纪最小的阿玲(化名)在病房的阳台上晒衣服,她的手指到现在还不能完全伸展开,手指关节弯曲,仿佛僵硬了一样。五个姐妹,得的是相同的病。我们见到阿梅和阿玲时,两人只能用手腕各缠住衣服的一端,使劲地拧着衣服上的水,一件不厚的衣服,姐妹俩换了几把手,还是未能拧干水份。阿梅用扭曲的手背搓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和阿玲搭手将衣服晾完。几件衣服,要是正常人,不用半分钟就可以做完的事情,现在两个人却做了几分钟,还累出了一身的汗。晾完衣服,姐妹俩慢慢走进了病房,脚在地上一用力,立刻收了起来,仿佛地下是烧红了的烙铁似的,两只胳膊一开一合的,以保持着身体的平衡。 阿梅和阿玲进院时间早一点,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现在能做些诸如晒衣服之类的小事情。而躺在床上的其它三姐妹,连翻身都要人帮忙,吃饭也得人喂,她们的手指已经僵硬,根本无法抓住东西。 阿玲今年十八岁,她进厂的时间晚,当别的工友检查出来得了职业病后,刚刚中毒的她也检查出了。阿玲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病是早期,治疗起来虽说困难,但康复得还算比较快。刚住院时,她走路都困难。她说工厂宿舍在三楼,爬上三楼要歇好几次,现在走路还是好多了,只是走久一点双脚就会发麻,脚根本不听大脑的指挥。手指变形了,现在已能勉强伸屈指关节。医生说按她的恢复状况,半年以后可以出院。问阿玲,出院以后是否还会继续打工。阿玲茫然地摇了摇头,十八岁的眼里,有着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她说“我现在不敢想出院后的事情。” 相比阿梅和阿玲,二十六岁的小思(化名)就要不幸的多了。小思前年国庆结的婚,同爱人是在打工途中相识相爱并结合的。结婚后,小夫妻俩租了一间小屋,日子过得虽然紧巴,但因为有了爱情,却也甜甜蜜蜜。去年春,小思开始发现浑身浮肿,没有一点力气。开始小思和她爱人还以为她是因为怀孕引起的正常反应。小思怀孕了,丈夫让她辞了工在家休息,可小思心疼丈夫,也想多挣一些钱,孩子出生后,要花钱的。直到有一天她在上楼时,双腿发软,从楼梯上滚了下来,被送进医院,才查出患了职业病。这也是她们的那间厂第一个被确诊的职业病患者。以前厂里也有员工觉得身体不适,谁也没有往职业病上面去想,辞工回了家。那些辞工回家的,结果可想而知,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治病,只有瘫痪,在病床上让病魔慢慢吞噬自己年轻的生命。 说到自己的病,小思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般往下流。小思说她对不住自己的老公和孩子,孩子没了,还拖累了老公。小思的老公我们没见到,但听其它的姐妹说,小思的老公对她真的很好。小思说,“我老公说了,如果将来我真的瘫痪了,他也服侍她一辈子。”可小思说,如果治不好,她不会拖累老公的,她会找个地方,悄悄地从这个世界消逝。小思说这话时,目光很坚定,也很茫然、很无助。小思的话像一柄刀子,切痛了我们已被世事日渐麻木的灵魂。小思说她最遗憾的是没能为老公生一个孩子,因为她的病,可能会导致胎儿的畸形,她们的孩子还未成形,便被扼杀在了母腹中,小思说,杀她孩子的凶手,是那些不负责任的黑心老板。 其它两个姐妹和小思一样都是重度中毒,她俩的心情很郁闷,对未来已几乎绝望,也不愿对记者多说些什么。 引发她们发病、导致她们如花的生命悄然枯萎甚至凋零的,是一种叫“正已烷”的无形杀手。她们病前在一家鞋厂打工,每天干的活就是在皮革上涂抹含有“正已烷”的胶水。没有人告诉她们,胶水里是有毒的,没有人提醒她们,该怎样预防这种胶水对身体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明文规定:产生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用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然而在法律颁布时,小思,阿玲她们,已经因正已烷中毒而住进了医院,她们还那么年轻,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而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病痛的遗患和她们心灵上的伤痛,将无法抹去。她们的未来只是飘渺的梦。 她们五姐妹的医疗费花去了近40万元。费用由她们打工的鞋厂负担。而要使她们能够达到出院标准,还需要多少钱还是个未知数,从这一点来看,老板认真做好了职业病的防范工作。对工厂,对工人,都是迫在眉睫的。告别五姐妹时,她们伸出变了形的手,对我们慢慢地挥着,她们眼里的那种茫然、无助、空洞,却永远刻在了记者的心头。
C.抗争或放弃,付出的都是生命和健康 在对职业病人的追踪采访中,我们遇到得的最多的,还是大量的尘肺病人。尘肺,又名矽肺,从事该工作的多半是环境极其恶劣,大量吸入可致肺病变的尘灰,致使肺部变成坚硬的网状胶质。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发生尘肺病55.8万例,累计死亡13.3万例,病死率为23.85%。尘肺病人已有42.5万例。在医疗技术上,这种病目前国内尚无根治的良方。《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暗访了洛南金矿,纰露了数十名工人因尘肺病死亡的报道。而震惊全国的温州泰顺县192名矽肺病患者将受雇的公司告上法庭,索赔2亿元。这些事件的曝光和发生,使人们对尘肺多多少少多了一点了解和警惕。 记者接触到的第一位尘肺病人老康是来自四川南充,男性。老康并不老,今年才二十八岁,但长年从事的沉重体力活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他看上去近四十岁。 老康是主动打电话找到记者的,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尚未频布实施,老康看了我们的杂志,知道我刊一直是以“为打工人鼓与呼”为已任的。于是打电话到编辑部求助,希望我们能对他和他的工友们的中毒事件予以曝光,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我约了老康在星期天见面,老康如约而至。 老康见了我,掏出了医院的诊断证明,诊断证明他已患上了Ⅱ期尘肺病。在与老康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老康和他的工友们(多半是四川人)是在某宝石厂打工。一直以来,该厂严重违反了劳动安全法律法规,长期让员工在没有任何劳动安全防护设施的有毒环境下作业。老康说,他们车间三十多名工人全部患上了程度不一的尘肺,有几名已诊断为Ⅲ期矽肺病。老康说着挽起了裤腿和袖子,他的腿上有一块块汗斑样的溃疡,老康说,我们个个身上都是这样的。老康说他们已经向法院递交了诉状。我留下了老康的资料,当时我刊因故未能及时地报道出来。我将老康的资料推荐给了内地另外一家杂志,该杂志后来做出了详细地报道,在全国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据悉,目前此案已经有了结果,有关责任人受到了严肃处理,老康和他的工友们也得到了治疗及补偿。然而,如前所述,尘肺目前是不可能根治的,那么,再多的金钱补偿,又怎能及得上生命以及健康的十万分之一。 老康还算幸运,李子(化名)便没有这么幸运了。我经朋友介绍找到李子时,李子已决定回河南农村的老家,病也不准备治了。李子是Ⅱ度尘肺,如果不治疗,他的生命将慢慢被病魔吞噬。但李子已作好了放弃为自己讨还公道和治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李子的事情比较复杂,三年时间,他先后在一家锡矿,一家石料加工厂和一家工厂的抛光打磨车间做过事,他最后工作的是一家工艺品厂,做的还是给石料的抛光打磨工作。李子说工作车间有几十台打磨机轰隆隆隆,空气中到处是石料的尘灰,每天下了班,漱口,漱完口的水都成了泥浆,鼻子里,喉咙里从来就没有干净过。李子发病后,工厂送他入院治疗,诊断结果为二期尘肺,工厂老板便不支付医疗费用了,老板的理由是李子在他的厂里干了不到三个月,不可能导致二期尘肺,老板因此认定李子在入厂之前便已染病,让李子去找以前打工的老板,而李子找到位于河源某处的锡矿时,该矿的老板早已将矿转手给了别人,李子就这样拖着一日日虚弱下来的病体,在两个厂家之间来回地奔波,李子的病情也一日日地加重了。然而,他的奔波依旧没有结果。李子说“我累了,这样下去,还不如早点回到家,安安静静地过完生命的最后时光。”李子说,家里穷,是不可能拿得出那么多钱来治病的,况且这病是个无底洞。工艺品厂的老板最终是“出于人道”补了李子一万元钱。我劝李子找一家律师事务所,或者申请法律援助,用法律的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李子似有所心动,说,让我想想吧,如果要打官司,我会请你们帮忙的。然而从那次以后,李子再没打过我的电话,想来他还是放弃了自己应有的权益,回到了他的河南老家。我不知道他的家庭住址,也就无从知道他现在的病情,我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祷,祝愿他早日康复,虽然我明知我的这份祝愿与祈祷,是不可能实现的。无任是老康的抗争还是李子的放弃,他们付出的都是生命和健康的代价。在与职业病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两个字:死亡。我们倾听到的,是生命凋零的声音,那么的脆弱的渺小的生命凋谢的声音。
采访后记:作完这期采访,深圳的大街上到处都拉着宣传职业病防治法的横幅,有工作人员在工业区向打工人发放职业病防治法的小册子。我曾在一个宣传点默默观察了半个小时,我发现,我的打工兄弟姐妹们在宣传点前来去匆匆,只有有限的人会停下来翻一翻,问一问。也许,他们认为职业病与自己无关,他们从事的工作不会染上职业病,也许,生活的脚步匆匆,使他们根本无暇顾及与生命如此相关的法律。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漠视者,各种回答都有,大多是对职业病的危害没有深刻地认识。“不会吧,我们不可能染上职业病。”很多人这样回答记者提问,这让记者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忧郁。而一位受访者的一席话,则更让人深思,当记者问他对职业病防治法出台有何看法时,他说:好事!但这让我想起了1995年颁布《劳动法》的时候,那时我们曾天真的认为,有了《劳动法》,就再不会有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情发生了,而结果呢?江主席说,我们要依法制国。职业病法的颁布,只是依法制国的第一步,有法可依,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才是重中之重。 还是以《人民网》的一段时评作为本文的结尾: 作为老板,为工人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不要等到有良知的记者冒着生命的危险将真情公诸于众了,我们的干部们才知道眼皮底下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处理这类问题,关键要从治本上下功夫,对那些黑心老板,要坚决绳之以法,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地把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如果仅仅是查封了这些出了事故的企业,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对其它企业也起不到警示作用……有的打工者死了,有的还躺在医院里,更多的是仍在恶劣的生产条件下工作,他们的明天也许就是这些还躺在医院和已离开人世的打工者的今天。快救救这些打工者吧! 救救这些打工者。
|